OSI七層網路模型,大體來說描述了整個網路架構的概念。從最底層的實體層,透過傳輸介質連線到各網路設備上;資料鏈結層則是包含了MAC定址的協定,讓每個網路設備有獨一無二的辨識碼;然後透過網路層可以分類每一個網路設備所在的區域;確定位置區域及名稱後,就可以利用傳輸層的TCP/UDP協定來建立連線;會議層決定傳輸的模式;表現層則可以做資料的加密及壓縮解壓縮等等;最上層的應用層則是在使用者介面上所開發服務的協定。
以下表格為簡單的整理內容:
功能
|
舉例
|
單位
| |
應用層
(Application Layer)
|
User 操作
|
HTTP(Port 80), FTP(Port 21), Telnet(Port 23)…
|
Data/message
|
表現層
(Presentation Layer)
| 編碼與轉碼
壓縮與解壓縮
加密與解密
|
Secure Socket Layer(SSL)
| |
會議層
(Session Layer)
|
傳輸模式 : 單工、半雙工和全雙工
| ||
傳輸層
(Transport Layer)
| 編定序號
流量控制
可靠性與效率性
|
TCP/UDP Protocol
(Port)
|
Segment
|
網路層
(Network Layer)
| IP 定址
路由
|
Internet Protocol(IPv4, IPv6),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(ARP)
|
Packet/datagram
|
資料鏈結層
(Data Link Layer)
| 介質存取控制方法
MAC 定址
錯誤檢查及更正 |
Ethernet Protocol(CSMA/CD), Wi-Fi, WiMAX
|
Frame, MAC Rate(throughput)
|
實體層
(Physical Layer)
| 傳送訊號的介質規格
訊號的編碼與轉換
|
Modem, ISDN
|
Bit, PHY Rate
|
傳輸層辨認 Port;網路層辨認IP 位址;資料鏈結層辨認 MAC。
對應來說, MAC為地址、IP 為門牌,而 Port為所在的層樓。
※因為 MAC不具有階層性,無法有效尋找到目的位址,因此要透過具有階層性的 IP協定。但一個網路設備上,包括 IP位址與MAC 位址,兩者之間就存在一個對應和轉換的問題。
與TCP/IP的模型對照:
ISO OSI 七層模型 TCP/IP 模型
應用層
(Application Layer)
| 應用層
(Application Layer)
|
表現層
(Presentation Layer)
| |
會議層
(Session Layer)
| |
傳輸層
(Transport Layer)
| 傳輸層
(Transport Layer)
|
網路層
(Network Layer)
| 網際網路層
(Internet Layer)
|
資料鏈結層
(Data Link Layer)
| 鏈結層
(Link Layer)
|
實體層
(Physical Layer)
|
網路設備:
1. 中繼器(Repeater)\集線器(Hub):實體層,將一些電腦,全部串連在一起。
2. 橋接器(Bridge):鏈結層,串接兩個或多個實體網路(同IP網路下)。
3. 交換器(Switch):鏈結層,全雙工設計,可避免訊息在傳送過程中造成的碰撞。
4. 路由器(Router):網路層,連接數個不相同實體網路及IP網路,IP Router也稱為Gateway。
1. 中繼器(Repeater)\集線器(Hub):實體層,將一些電腦,全部串連在一起。
2. 橋接器(Bridge):鏈結層,串接兩個或多個實體網路(同IP網路下)。
3. 交換器(Switch):鏈結層,全雙工設計,可避免訊息在傳送過程中造成的碰撞。
4. 路由器(Router):網路層,連接數個不相同實體網路及IP網路,IP Router也稱為Gateway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